返回

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72章 幽州书院郑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时光荏苒,近八个月光阴转瞬即逝。

    汉中平二年,十月初,午后时光,州牧府书房内。

    杨辰端坐于书房之中,远眺南方,眼中似乎闪烁着千军万马向中原大地纵横驰骋的壮观景象。

    自二月起,杨辰安排完幽州春耕之事,随后便前往倭州、夷洲、交州,将此三州去年秋收可调用的粮食购买了80万人口。

    如今,辰国人口总计657万,其中韩州210万,倭州169万,夷洲128万,辽州150万。

    杨辰虎踞北方,凭借倭州可直取徐州要地,借夷州之势则可突袭江东腹地。

    “快了!不出三年,这天下必将在我脚下颤抖!”

    杨辰双眼微眯,眼中火焰熊熊,紧握的双拳将手中竹简碾为碎屑。

    正当此时,门外传来典韦洪亮的声音:

    “主公,大儒郑玄已快至城外十里亭,蔡大儒请您前去迎接!”

    郑玄,儒学大家,其学问之广,堪称当世之最,开创郑学一派,唐太宗李世民更将他列为22先师之列,配享孔庙。

    杨辰闻言,脑中瞬间掠过郑玄信息。虽然近日得蔡邕引荐,为幽州书院招揽了不少大儒作为教师。

    但郑玄的到来,会吸引源源不断的学子前来求学,为辰国培养更多人才。

    杨辰深知,名望在当世尤为重要。即便自己可以购买到顶级人才,但对大儒的渴求却从未减少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杨辰立刻站起,眸光熠熠,朗声回应道:

    “典韦,速速备马!”

    大婚之日将近,整个蓟城内外洋溢着喜庆的氛围。

    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硕大的红灯笼,随风摇曳,犹如一片绚烂的红色海洋。

    城内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,尽管栈纷纷敞开大门,依旧难以满足源源不断涌入的宾。

    城外亦是热闹非凡,为满足更多宾的住宿要求,临时搭建的栈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四周。

    半个时辰过后,蓟县十里亭外。

    杨辰率领幽州一众文武翘首以待,只见天际尽头人潮涌动间,几辆朴素马车悠然驶来,与周围满载重礼的华贵车成鲜明对比。

    不久,马车缓缓停驻于杨辰身前,蔡邕笑盈盈地拉着杨辰,快步走向马车。

    片刻后,两人自马车中走出,杨辰目光瞬间被右侧一位青衣老者吸引。

    此老者虽头发斑白,却无损其风采,身材魁梧,面容沉静,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儒雅之风。

    “贤婿,此人便是郑玄,郑大儒!”蔡邕顺着杨辰目光轻声介绍道。

    杨辰深知蔡邕此举乃不想喧宾夺主,于是迅速上前,郑重向郑玄作揖行礼道:

    “后学末进杨辰,拜见郑大儒!”

    郑玄听闻杨辰之名,原本从容镇定面庞也不禁闪过一丝惊愕,随即快步上前,向杨辰深施一礼道:

    “老夫不过一介布衣,劳烦杨幽州亲自相迎,实感荣幸之至,真是愧不敢当啊!”

    蔡邕从杨辰在蓟县兴建方圆几百里的幽州书院,早已洞察他招揽郑玄的心思。

    于是,他双手托起二人,朗声笑道:

    “康成公乃天下儒林所宗的一代儒学宗师,子闲虽贵为州牧,却也是儒家学子,对你仰慕已久!”

    郑玄对蔡邕拱手致意,目光转向杨辰,充满赞赏地赞叹道:

    “伯喈啊,达者为先,从杨州牧所言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之语,足见他学问在我之上。

    老夫对此句研究多年,每每品味,愈发对杨幽州敬佩不已。老夫授徒开讲第一课,便是为学子讲授我对此句的粗浅见解。”

    言罢,郑玄突然向杨辰深深一躬,言辞恳切:

    “此番前来参加婚宴之余,老夫还想向杨州牧求学,恳请大人不吝赐教!”

    杨辰眼珠一转,虽他多年手不释卷,但多以研读兵书为主,术业有专攻,自知在儒学造诣上与郑玄等大家尚有差距。

    然而,深谙后世之道的杨辰,早已明了应对之策,瞬间一个一举两得之策跃上心头。

    于是,杨辰故作高深,伸手扶起郑玄,悠然长叹:

    “郑大儒,在下深感民众求学之不易。在创立真番书院过程中,妙手偶得此句,实在是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呐!

    如今乱世初显,未免传承不绝,我又开创了幽州书院。欲得此言真谛,就该广纳四海门徒,真正践行“为往圣继绝学”才可!”

    郑玄闻言,陷入沉思,回想起自己收徒广而不众,顿时觉得杨辰此言有理。

    他反复回味杨辰之语,频频点头,突然再次向杨辰深深一礼,恳切道:

    “杨幽州,老夫虽粗通经学,却厚颜请求担任一经师一职,恳请州牧大人成全。”

    杨辰闻言,心中暗自窃喜,仿佛看到了源源不断的学子从书院走出,助力自己治理国家的场景。

    他郑重扶起郑玄,放声大笑道:

第172章 幽州书院郑玄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